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文風再現--李榮春文學讀書會

  曾經,頭城帆影片片,市街繁華。
  曾經,文人詩社聚集,憑海吟詩,揮毫互饋。
  曾經,頭城文風那麼盛。


2014年將至,每月一次的讀書會書單出爐了!
單月份,我們讀李榮春的小說:
李榮春文學系列
時間
〈頭城仙公廟廟公呂炎嶽〉、〈劉成與我〉
(收錄於《烏石帆影》及李榮春全集《和平街》)
2014118(六)
下午200-500
《海角歸人》
2014315()
下午200-500
懷母
2014517()
下午200-500

雙月份,就來讀幾本經典文學故事,並搭配電影播放,用影像視角,一起來閱讀!
名家經典系列
時間
電影欣賞:老人與海(片長84分鐘)
*自由參加,無需報名
2014215(六)
下午230
讀書會:《老人與海》,海明威著
2014222(六)
下午200-500
電影欣賞:大亨小傳(片長142分鐘)
*自由參加,無需報名
2014412(六)
下午230
讀書會:《大亨小傳》,費茲傑羅著
2014419(六)
下午200-500
電影欣賞:少年歌德的煩惱(片長104分鐘)
*自由參加,無需報名
2014614(六)
下午230
讀書會:《少年維特的煩惱》,歌德著
2014621(六)
下午200-500

以上每個月場次,我們免費提供十本書供做閱讀,可在李榮春文學館現場報名領書,或由電話、網路(FBe-mail)報名後取書。

現場報名:請洽李榮春文學館(宜蘭縣頭城鎮開蘭舊路4號)或頭城圖書館。
電話報名:李榮春文學館03-977-3126,頭城圖書館03-977-7092
網路報名:FaceBook李榮春文學館,或E-mailleeliterature@gmail.com
     
       讀書會報名表              是否領書:是  
姓名

聯絡電話
(手機)
H/O
居住鄉鎮
           
 鄉鎮區
FB
代稱

E-mail

參加場次
李榮春文學系列 118 315 517
名家經典系列  222 419 621

夜深時分,微亮一盞燈,品讀一本書,畫面文字,交疊著屬於自己的深夜。
閒適的週六午後,榻榻米、木頭香,咖啡與熱茶,我們交換閱讀的感動。

如果你是默默閱讀的隱性文青,
如果你喜歡這樣從容簡單的小聚會,
如果你想要分享閱讀感受、或只想聽聽別人的感受......
很希望能在讀書會中遇見你。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海角歸人》第一次讀書聚會

時間:2013.12.22下午2點至5
地點:李榮春文學館
參加人數:7



 頭城連下了一個多禮拜的雨,雨就是不停。平均氣溫15度,脫了鞋踏上李榮春文學館的榻榻米上,腳冰涼冰涼的。
 兩個禮拜前,《海角歸人》讀書會的訊息放上FaceBook李榮春文學館」網頁。原本預想,若有三兩好友一起,就專為一本書聚焦話題,已是有趣的聚會了。閱讀是件個人的事,也需要時間醞釀。雖然初期並無法引起熱烈的參與,但能藉此找到真正有興趣的讀友,肯定有意思。

 我們將文學館內的方桌相倂。當每個人手中都有一杯熱咖啡後,就開始談書吧。
 這是我第一次讀完《海角歸人》,「趁燒」,先分享讀完時寫下的筆記:
 「主角牧野自大陸回鄉,對故鄉既有的生態很陌生,試圖藉由與政治勢力相關的團體尋求歸屬感。他反抗舊有家庭觀念,以及倫理規範,也不斷在現實與反抗中反覆掙扎著,一面懺悔自己不符社會、家庭期待,另一面也無法接受被安排。所有的矛盾在三個段落終於爆發:第一是牧野與母親坦承不愛素梅,第二是他和三哥牧村打架、素梅離家出走,第三則是全書的高潮,燒北門坑……烈焰與濃煙緩緩飛騰,將所有的衝突隨風昇華。」
 但有個疑問是,在書後的年表,註記了「書中一切人物情節種種純屬作者虛構」,這是作者原稿所寫的嗎?
 陷入悠遠思緒的李醫師回過神來,他說:「這是書剛出版時,我加上的註記。」他解釋著,當初整理文稿時,看見書裡寫到的部分人物、情節,感到有些擔憂。為了免去敏感的困擾,所以加註了這段話。
 以文學作品、讀者與作者關係而言,其實作者在寫完一部作品之後,理應是讀者與作品之間直接對話,「作者已死」。

 他繼續談著牧野:
 「在小說裡,可以看見他為著理想,一生不斷攀爬著……為追尋理想,對於藝術的心理掙扎。然而每個人都受困於生存的需求。」
 而書裡的尤塵、吳騰遂,則是代表著當時空的一股反抗勢力,因此牧野忍不住向這些人親近。他的外在環境被種種不願依順的教條所綑綁,他的內心卻嚮往著相反的方向。

 因為認識故事藍本中真實的「尤塵」本人,李醫師說起這個記憶中的人物:
 「他就像俄國的羅亭,思考得很深、很廣,但是卻都不願意去做。記得他以前到我家,我才十幾歲,他一進來就是『啪啪!』的拍手,問我:『阿明仔,聲音是從哪裡來?』是手嗎?攤手一聽並沒有聲音……他想說的是『因緣』。他信佛,通哲理,寫得一手不臨帖的『直性書法』。有些人過得不是世俗人生,而是宗教人生,游騰就是如此。」
 保瑜也記起這個常喝酒、也曾在半夜敲過康家門的游騰:「喝醉了就到處找人高談闊論,還伸手探進我們家的門裡開門,發酒瘋!」

 這時深闇宗教的陳中水老師分享了「世俗人生」與「聖賢人生」:
 「拜土地公要用熟食,因為他就是我們的鄰居,我們跟他很『熟』;但拜孔子要用生食,因為他是古聖先賢,先賢遠不可望,我們始終和他保持很『生份』的距離!」陳老師是頭城老街上專業的導覽員,見廣識博,也讀了不少書,讓我們補充許多常識與趣味。
 他也提到,初時閱讀一本文學作品,可以靠導讀,容易進入書裡的敘述;到某個年紀閱讀,則要拋開導讀,讓自己親身感受作品。
 「就像幾世紀前的基督教,一般人不能直接讀《聖經》,必須到教堂、教會去聆聽神父講道,神父說什麼就是什麼……後來馬丁路德改革宗教,說人人是平等的,能否進天堂並不是神父說了算,而是上帝決定的!每個人都能自己閱讀《聖經》,去領受上帝的恩典。日本內村鑑三所提倡的『無教會的教會』(無教會主義)說,信奉基督不必然透過制度與儀式,也是如此。」

 平日專任李榮春文學館的館員美幸,她覺得李榮春本人的信仰太有趣了,他的好友呂炎嶽是仙公廟廟公(道教),游騰是佛教徒,晚年他卻進了天主堂受洗。

 關於信仰所延伸的話題告一段落,美幸說,李榮春全集只剩《八十大壽》與《李榮春的文學世界》(李榮春與友人書信集結)尚未讀完,其它的書都讀過了。身為女人,她有好多疑問,首先是「牧野對於愛情太不勇敢了吧?怎麼能夠耽誤素梅長達17年的光陰,最後跳海?」
 如果我們把「牧野」看做是真實人生的李榮春,他怎麼能夠這樣對待苦苦守候他的童養媳,並在小說裡為她賜死?不愛她,為什麼不乾脆一點講,讓她去找屬於她的幸福?
 李醫師說:「死亡,可看做是他對整件事的一種了斷;後來姑姑(童養媳)另改嫁了,但在小說裡這麼寫,是要將事情做一了結。」
 保瑜也接著說:「以拖待變,是為她留後路。在那個時代,這種拒絕是說不出口的。」
 文學、人生、生活,多麼無法分割。
 我想到年輕時讀琦君的《橘子紅了》。在書裡,作者把女主角寫死了,但又留了段註記:「真實的秀禾並沒有死,但此後的人生不比死亡來的簡單。或許將她寫死,反倒是一種寬容。」
 關於真實性呢?這是大家討論到李榮春作品時難以跳脫的困惑?他寫得那麼鉅細靡遺,我們能否當作一個史料?或者純創作?
 我自己的想法是,它絕對是創作,就如素梅被寫死一般,但真實的素梅,後來改嫁了,也走入另一段不同的人生。如果把他的小說內容當作報導文學、史料佐證來看,是很危險的。
 李醫師說得更透徹:「李榮春小說中的素材是取自真實人物與景物的,但真實性的程度到哪裡,很難說。還是必須將它視為文學創作來看待。」

 回到書本裡,後來再討論到第24章,牧野燒了北門坑一段,那如煙的人生。沉浸在李醫師的分享之中,我突然想到當時閱讀的一個小疑問:「25章中,牧野逃出家鄉,上了火車遇見吳騰遂,吳騰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何以要突然離鄉?」
 原來,在此作者說得很隱晦,在24章處吳騰遂揭發了農會用秤不公的弊案,所以在故鄉待不下去了,趕緊跑路,甚至不敢在頭城上車,還改在外澳上火車,就怕在車站裡遇上熟人。遇見牧野之後還露了一手,說他在台北幾條通的街上接收了日產的房子,那可是具有雄厚背景的人才做得到的!

 李醫師的長女士儀本業是兒童牙醫,她特地從台北過來參加讀書會。她說,閱讀李榮春文學,她也必須要拋開這是她「四伯公」寫的故事。那個溫和、溫暖,在世時經常與他們相伴,每要去火車站搭車時,靜靜跟在他們身後的四伯公。
 「整本書我感受到一份『孤獨』,但那是一種堅韌的毅力,讓我一直在尋找,究竟是什麼樣的勇氣支持他堅持下去?但也許因為我讀得還不夠多,所以還沒找到答案,只先獲得最初步的感受……像是書一開始描寫在火車站等車的情景,火車的轟隆聲、輾壓鐵軌的音響,那時的情景彷彿歷歷在目……而且我感到他(作者)的內心很純潔,他能夠這麼坦然地自白,其中面對美華的情感,這是很不簡單的!
 他文字的細緻和詩意,是閱讀時的享受,用文字當攝影機,去捕捉每一個美麗的時光。透過閱讀,我能夠變身為其中的角色,去進入另一個人生。

 李醫師為士儀微微喝采,認同她的感受:
 「閱讀李榮春作品最淺層的欣賞,就是他的文字樸質之美,以及對時空景物的描述。這些街景、時空雖然不是他書寫的主幹,但卻是他作品的『附加價值』。他有更深層的哲學觀、藝術的形上學,若非是真正讓自己進入孤獨的境界,是無法進入他的作品的。這種孤獨是飽滿的,和寂寞不一樣。」
 他也點名李太太分享:「妳常說四伯《海角歸人》寫得好,說說看妳覺得是哪些部份?
 李太太笑著,害羞地說:「我也講不出來……就覺得它有一股吸引人的力量,讓我想一直往下讀……。」

 咖啡冷了,我們改沖一壺熱茶。
 《海角歸人》讓我們從文字之美、談到作者、鄉里、宗教、孤獨……。話題似乎還沒結束。李醫師說,《海角歸人》只談一次不夠,再過一、兩個月,要再來辦第二次!
 這天是冬至,一年中天黑最早的一日。我們未來六個月的書單也定案了,三月春暖花開,我們會再讀一次。

 閱讀啊,是一輩子的享受。

(讀書會完整相片請連結FB李榮春文學館瀏覽)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海角歸人》如煙般、飄逝的美

文.李鏡明

他諦聽著:從那條僻巷裏,傳來的簫聲。這淒寂幽沉的聲音,對他也是熟悉不過的……


再談談榮春的作品吧!妻子和妹婿多次向我反映,說:《海角歸人》內容寫得很美、感人肺腑。我認為它除了有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美感外,主題始終環繞在:「命運,就像飄蕩的煙,到處流竄無法把握」這個象徵上。

戰前,主角離鄉背景遠赴大陸,希冀立功異域衣錦還鄉,但終究事與願違,靦腆而回,此運命之無法掌握者一也;還鄉之後無論婚姻或是事業皆不如人意,此其二;而熱愛文藝,悲憤滿腔無處宣洩此其三。凡此種種,透過文藝創作,處處表現在《海角歸人》書裏,至第二十五章,北勢溪燒山一段,引入高潮,創作之動機至此湧現,如交響曲之主旋律然!

且引書為證:
他忽覺眼前一團黑漆漆似的,彷彿迸出了一陣火星,同時腦海跟著也在天旋地轉,一切都像在連根動搖著起來,都變成混亂、模糊、渺渺茫而無感覺……他好像覺悟到回家來所作的掙扎、期望,至此即將結束。是這樣突然,這麼意外,竟毫無時間讓他預作一點準備。現在連這僅有的一點生存的寄託都完了,他不知道自己明天要到那裡去?更不知道明天要怎麼生活?但他必得離開這裡,逃開這裡,而等著他的,是永無歸宿的漂泊……忽然看到那些正從烈焰中冒出的濃煙,都像在爭著上昇,掙扎著想飛騰上去。然而一陣風吹過,隨即搖不定,風吹向那裡,便跟到那裡,毫無目標地在那裡,隨風飄來飄去,做著無意義的迴旋蕩漾,全無一點自我作主的意志……

牧野默默不動地站在那裡凝視著,漸漸覺得自己就是煙,被風飄著的煙,一點不能自我作主地,像那些正在飄蕩著的煙,不知將被飄向那裡而去……

難怪榮春寫給理和(按:鍾理和)的信說要將這本書命名為《飄》,其含義在此。
可恨的是,這書連載的剪報,放在家中三十年,無人問津,真是罪過!

前天在車上隨意翻閱帶在身邊的《海角歸人》,欣賞了第五章──這是全書最短的章節,約莫一千字左右──很快的,我又被帶入了類似人文電影《大河戀》的情節裡,試想光復後第二年某一日的下午,童養媳素梅的娘家為了慶祝骨肉團圓,小姐夫賜福特地的請了當地有名望的士紳作陪,辦了一桌盛宴為牧野洗塵,無奈他愧疚、自責、靦腆、整個人就只剩下空殼子,靈魂早在上海回程的船上,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跳沒於太平洋了,在酒席上他自然是魂不守舍、低頭不語,心裡想到了八年前為了逃避婚姻的桎梏,毅然答應了無有實質的婚姻(只有儀式,沒有圓房),且立即於次日清晨在眾親友的祝福下,在同一個車站離開了故鄉去萬里鵬程了。可是現在呢?除了兩箱隨著四處流浪的舊稿和書籍外,在這洗塵宴上我又剩下了什麼?

「溫暖的家」、「沒有共鳴的家」更加給他帶來的是「惶惑不安」,他流連不知所還,變憔悴了!哎!每每閱讀到此,總是非常感慨,在我們的社會還未進步到重視文藝工作者的階段,領先時代的創作家所遭受的歧視、苦痛是多麼巨大,何況戰後民生凋敝百廢待舉,一般大眾的生活都成問題,怎會有人去關懷藝術呢?當時民間的所謂「文學」是《三國》、《封神榜》、是《三字經》、《西漢演義》,對西方現代文明極其陌生,這樣的環境下,榮春的命運註定是坎坷的。難怪他的作品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描述:「他像駱駝行走在無際的沙漠,前途或許無涯,還是只能繼續向前行……

幸好,一個真誠熱血的文學工作者是永遠不會寂寞的。當外在形勢愈困頓時,其內在心靈就愈充實激盪,榮春隱然地聽到來自於內心底層的呼喚,那是大地、鄉情、父母、童年、良知的呼喚,自然的「這天吃過了晚飯,稍坐片刻,等天黑了,他又溜出外面,獨自在黑暗裡,踽踽地躑躅著,不一會,跑到媽祖宮。
頭城慶元宮舊照,局部翻拍
頭城鎮和平街街中心的慶元宮媽祖廟是榮春內心的「寧靜海」,我們打開蘭陽平原的開發史,自吳沙公於西元1796年率眾越過三貂嶺到頭城拓墾至榮春出生,已逾110年,而這個時候的和平街正以蘭陽第一條街的姿態躍登歷史舞台,邊疆式小鎮的繁榮風華是可想像的,況且那時日本領臺也已二十年,社會治安已趨穩定,所以每逢節日盛會那和平街一定熱鬧非常,媽祖宮為活動之中心,自然也是連日野台戲鑼鼓喧天,這般快樂安詳滿溢親情的赤子童年深深影響榮春的一生。

好友,讓我繼續談談廟口的「石獅」吧!慶元宮大門前蹲著兩隻石獅,嘴裏各含著顆石珠,百多年來一代代的兒童凡上廟參拜的都有坐獅背掏石珠的經驗,加上對廟內千里眼、順風耳的迷思,和著繚繞的煙霧,等等一切皆已成為全鎮鎮民共同的夢幻。尤其對榮春這樣敏感的人,其深刻的印記是不可言語的,我常想像,即使榮春遠赴大陸九年,無論其得失之際,這兩隻石獅一定跟隨著深伏在心底,偶而潛睡偶而怒吼。你看,他這章這麼地寫著:「大門口那兩隻石獅,依然一動不動的蹲在那兒。他對它大有情感,小時常騎在它背上。它張開的嘴裡,卻銜著一顆石珠,他常伸進小手滾動著,想把它攫出,石獅可不會將嘴巴更裂開些,他不知曾翻覆過多少次的失望。

再說媽祖廟廟內除了日常祭拜外,也曾經是默片時代的戲院,上海來的影片《火燒紅蓮寺》燒動了幻想的童心,而廟外廣場的子弟戲演唱著、傳承著祖先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是非判斷。平常日子,鄉下人都幹活去了,整條和平街真正和平謐靜到了極點,當炎炎夏日,海風停了,除了幾隻伸舌喘氣的野狗慵懶的躺在路旁外,這街簡直是在浮動的大氣中睡著了。秋天呢!一輪皓月高掛在海邊的天空,徐徐的秋風從遠方越過了太平洋吹拂著岸邊的木麻,吹拂著廟前的松樹和榕樹,涼爽了人們的心理。這時榮春「諦聽著:從那條僻巷裏,傳來的簫聲。這淒寂幽沉的聲音,對他也是熟悉不過的,有如重逢著久別的知音。那個按摩的盲人。柱著枴杖慢慢的踱過來,頭髮已呈灰白,背更加向前傴,牧野從小就歡喜看這背影,跟著簫聲,沉入幽渺的遐思。他靜靜地聽一會……,像一個孤寂的心靈的低訴,又似流浪者底淒涼的悲歌;或一個落寞者的哀鳴……

在這短短不到一千字的第五章節,榮春用極樸質的文字描述了牧野悲愴的遭遇,令人產生無比的同情,全篇具有抒情的美感和詩歌般的風味。 (2007.11.10 Medicine)

二泉映月──二胡曲子的最高傑作

文‧李鏡明


的確,二泉映月是二胡曲子中的最高傑作。我忘記頭一回聽到它,是多久以前的事,我只記得內心被一股無處投訴,哀怨逼人的旋律感動不已。

後來,朋友告訴我,曲子是一個叫「阿炳」的瞎子寫的,我問是那裡的人,朋友搖頭!我也沒空去查,覺得是很親近的人,就像住在某個暗巷,大樹下破落戶內,熟悉的阿伯。

我忍不住將喜歡的東西掏出來,求得共鳴,買了好幾片分送親友,他們也愛不釋手。往後多年,我在車上放著聽,在診所也放著聽,心緒不寧,生活低潮時,更是翻箱倒篋,急忙尋著,靜靜躺下來,任唱機轉著。每次,它都撫慰我悸動不安的心靈。

現在我知道,作者的名字稱「華彥鈞」(1893.8 - 1950.12.4),別名「阿炳」,江蘇無錫人,是一位道士,生活極艱困清苦。

我想像在一個深寒、冷清的月夜,從街底轉角處的暗空中,突然傳來哀怨、清峭、苦悶的二胡聲,那旋律始則偶偶喃喃,悲涼低徊,悽厲不絕,繼而爆發鬱抑的怒吼,淅淅颯颯,嗚嗚咽咽的控訴,終歸如泣如訴,無奈地認命,接受命運的擺佈,餘響繞空,迴盪不絕。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海明威筆下的竇加

文.海明威

歌劇院的舞蹈教室Dance Class at the Opera,竇加Degas Edgar繪,1872
圖片來源:網路

    竇加

  這朦朧的光線好美
  竇加先生一定畫得出來,
  他在畫布上所呈現的光線一定會比我們肉眼所見更真實。
  藝術家應當如是。
  透過畫布或印刷紙張,如實地捕捉到所見事物,
  使該事物帶給人的悸動能擴大持續下去。
  這就是新聞與文學的差異
  世上堪稱文學者寥寥無幾,遠比我們認知的更少。

節自《海明威的十個關鍵詞》(Good Life According to Hamingway),A.E. Hotcher著

閱讀榮春之後

文.李鏡明 

 李榮春(1914-198480年的生命,穿越了不同時空,沒有人拍手,懷著赤子的「童心」,像駱駝般忍辱負重,行走在無涯的沙漠中,雖無邊際,可是他在絕望的邊緣中,創造永不止息的希望,成功地將苦水釀成美酒,他長遠的人生,本身就是行動的藝術和一種「自身的生存美學」。
Michel Foucault,1926-1984,圖片來源:網路
 高宣揚在論述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文藝評論家,米歇爾‧傅柯(Foucault Michel)的生存美學(les art de l’existence)說:
 「傅柯和他所讚賞的文學家們和作家們,其從事創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建構某種永恆完美的體系,也不是只為以撰寫出優美的語詞所構成的文本,而是、也僅僅是為了建構和豐富自己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個人經驗:一種隨時不斷更新的個人經驗,一種能夠引導自己跳出舊的自我、開創新的領域的個人經驗,一種不斷把自己推向生命的極限,以便透過這種奇特的個人經驗,使個人『主體性』不斷得到改造,時時蛻變成預測不到的新生命型態。
 《懷母》小說創作於1978年代,當時作者已64歲,視野遼闊,智慧成熟,他在終章這樣描述自己心境:
 「…他就像永無止境地,在跋涉攀登峻險的懸崖峭壁;這就是他終這一生宿命的漫長無漄的旅程。他永遠無法停下來。他只須有一點或一秒鐘的鬆懈,他便覺得自己馬上會摔死,會葬身無地。他只有咬緊牙根,慢慢地,漸漸地,永不停歇地,繼續跋涉攀登上去,同時他的視野便會顯得更遠,更遼闊,更深沉。這樣時間便衹只是在加深他,擴大他的生命…
                        --《懷母》 頁124
 信然! 彷彿攀登懸崖峭壁,爬向迎風綻放的百合,風暴中的絕美。勇哉!榮春的生存美學。美哉!榮春的文學之美!    (寫于2013.11.29)



 深夜漫步街道後,睡不著,坐在電腦前繼續逐句詳閱南華大學一位張小姐有關普魯斯特和傅科的碩士論文,感悟良多。精神為之一振,遂持拐杖乘夜上山,寒風中、山道上,寂然有和天地同在的感覺。路慢慢走,腦筋卻不停思索李榮春的文學,多年來我持續被榮春的作品震驚,而且一次比一次加劇。

Marcel Proust,1871-1922,圖片來源:網路
 前牛頓及人本雜誌總編輯黃怡女士,花三個月時間讀完李榮春作品後,發表文章說:「大文豪也!」、「台灣的普魯斯特,然而他的作品卻比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更具有現實感。」,我稱讚她慧眼獨具。

 每次我讀完榮春作品後,都會像走進教堂經歷一次冰冽的冷泉灌頂,心靈被洗滌清淨,讓人感覺到生命的澄澈高貴。其實,這就是進入班雅明所謂的AURA(靈視)境界,也就是說享受閱讀偉大藝術作品後的氛圍和感動。 
     (寫于2013/12/1 晨5:50)



延伸閱讀:

Walter Banjamin,1892-1940
「靈光」(aura),是班雅明在〈攝影小史〉與〈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文內的核心概念。班雅明將「靈光」定義為:『遙遠之物的獨一顯現,雖遠,仍如近在眼前。靜歇在夏日正午,延個地平線那方山的弧線,或順著投影在觀者身上的一節樹枝,-這就是在呼吸那遠山、那樹枝的『靈光』』(pp65-66)。然後,班雅明將遙遠地靈光的存在與傳統非複製藝術相結合,認為具有獨一性藝術創作,是一種傳遞神的旨意,具有投射與顯現「靈光」的藝術品;而複製品則不再具有獨一性,是經由機器複製的作品,是為了盡可能接近我們的作品。

(本段「靈光」撰文節錄自政大公共/個人伺服器,筆者為政大新聞所博士班張煜麟)

活出生存的意義--塞尚

文.李鏡明

 李榮春文學的價值和精神:活出生存的意義。值得尊敬和學習,在此我們介紹另外一位生存美學的典範:塞尚
Paul Cézanne , 1839-1906。圖片來源:網路
 塞尚,活出自己生命的畫家,開創現代繪畫之父,他一生的追尋和不懈的努力,提示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應用自己各有的特色完成生存的意義。

塞尚的靜物畫

廚房桌子 The Kitchen Table,1888-1890

塞尚的靜物 巴黎遊之二 非馬

在一個托盤上
一隻桔子
與一根香蕉
背對著背
各做各的夢

塞尚走了過來
把香蕉翻轉個身
讓它優雅的內弧
溫柔攬住
桔子的渾圓
頓時空氣軟化澄明
色彩豐沛流動了起來


一隻桔子
與一根香蕉
在一個托盤上
面對著面
讓彼此的夢
交融疊合
成為
靜物

 非馬,本名馬為義,威斯康辛大學核工博士。這首詩是19991225日遊巴黎的作品。他早年曾翻譯裴外的詩,裴外法國名字Jacques Prévert﹝1900─1977﹞是法國家喻戶曉得詩人、劇作家、時評家,作家。裴外善以簡單了了數句的日常用語,暗諷、隱喻、描述社會百態。他有幾首詮釋現代繪畫的詩句,令人愛不忍釋,又能引領我們輕易地近入現代藝術領域。他的詩作常被印在咖啡廳的餐紙上,顧客喝完,偷偷把餐紙折好帶回珍賞。我們有一首常聽的歌Autumn Leaves 就是採用他的詩配樂。非馬寫這首詩,和裴外有相惜的意味。


 詩描寫塞尚繪畫創作的過程,首段,塞尚以我觀物,托盤、桔子、香蕉,都各有了感情。這是人生第一個境界。王國維先生說:「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的意思。一般人,蠅營一生,意躁心煩,日夜所居,習以為常,大都視而未見。高中英文課,「給我三天光明」一課裡,海倫凱樂曾問她許多剛從森林裡走回的朋友:「有無所見?」。結果皆一無所知。
 接著次段,塞尚走了過來,用藝術手法,光線、色塊、塗抹、對比,賦予托盤、桔子、香蕉,更深一層生命。於是香蕉發現它有優雅的內弧,桔子也感覺它渾圓成熟。連空氣、色彩都相互感動,頓時軟化澄明,豐沛流動了起來。
 末段,一切都達到完美和諧,面對著面,讓彼此的夢,交融疊合,成為靜物。
 整首詩,將畫家一生努力的精神精粹重現。

 西方繪畫,自進入印象畫派後,如畢沙羅、莫內等大師都試圖用點畫混色的方法,捕捉剎那間光影變化,以留住永恆的一刻。塞尚早年曾參加印象畫創作,他發覺光影的變動流逝極快。但在野外,等待時間長,捕捉困難,他無法滿意。他想追求的是;如何將物象表現得「更堅實且持久」。為此,付出一生,苦思突破之道。晚年,塞尚尋到方法,發現兩個極重要的概念,開啟現代繪畫大門,終被譽為現代畫之父。

 塞尚發現萬物都有它的質量和色彩,而且彼此會因此而互相影響各自之間的存在。問題是我們如何發覺並表現。更關鍵的是,告訴世人,不只模仿自然,重要的要創造自然;內心能創造自然的和諧,則處處生機,趣味無窮。
 塞尚的觀念,可能受到法國同時代大哲學家柏格森「生命創造論」的時間「綿延」觀念影響。 

延伸閱讀:


1.塞尚Cezanne - 【名畫檔案】網路畫廊
2.
保羅.塞尚@ 幸福InThe House :: 痞客邦PIXNET ::
3.
20130404《殷瑗小聚》塞尚與後期印象派- YouTube
24:00► 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