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從《老人與海》出發

時間:2014.2.22下午2點至4
地點:李榮春文學館
參加人數:11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於1952年問世。這本兩萬字的小說,讓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他簡潔、平實的寫作風格,也撼動了美國文壇,從此名留至今。到現在,只要登入美國各大文學院的網頁,查詢”The Old Man and the Sea”,即能找到各章節段落的相關研究論文。

 這是「李榮春讀書會第一次閱讀世界文壇的經典作品。這一天也有新朋友的加入,從老人堅毅的性格談起,思索究竟老人要搏鬥的對手,是比漁船大上兩倍的馬林魚、是迴游偷襲的鯊魚、是變幻莫測的海洋,還是他自己?

 1958年,由史賓塞崔西飾演老人的電影版上映。電影幫助我們快速進入故事文本,卻難以表現作品本身的細節美感。但看過電影之後,也有孩子因此產生興趣,回頭翻閱書本,因為想知道得更多。

 《老人與海》讀一遍是不夠的,每個年齡層對人生有了不同的視見,年輕時看一遍,幾年後再讀、年長時還要看,都能看見不同的意涵。



 這一次就不做讀書會詳細的側寫,而將我們談到的幾個篇名與話題稍做搜尋整理出來,做為延伸閱讀。

(以下資料來源:整理自網路)

《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開頭

In the last summer of that year we lived in a house in a village that looked across the river and the plain to the mountains.  In the bed of the river there were pebbles and boulders, dry and white in the sun, and the water was clear and swiftly moving and blue in the channels.  Troops went by the house and down the road and the dust they raised powdered the leaves of the trees.  The trunks of the trees too were dusty and the leaves fell early that year and we saw the troops marching along the road and the dust rising and leaves, stirred by the breeze, falling and the soldiers marching and afterwards the road bare and white except for the leaves.
 那年殘夏,我們住在一棟村舍裡,小村隔著溪流,平原與群山遙遙相對。河床中有岩石和沙礫,在太陽下顯得乾爽爽,白淨淨的。河水清澈湍急,現出澄藍的色彩。軍隊由屋旁走向大路,掀起漫天殘泥。樹葉都蒙上一層粉末,樹幹也髒兮兮的。那年樹葉提早凋落,我們眼看軍隊開過大道,塵土飛揚,樹葉被和風一攪,紛紛掉下來。士兵一一推進,然後路面空空如也,只留下滿地的落葉。

真實的高TRUE NOBILITY

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
But all sunshine without shade, all pleasure without pain, is not life at all.  Take the lot of the happiest--it is a tangled yarn.  Bereavements and blessings, one following another, make us sad and blessed by turns.  Even death itself makes life more loving.  Men come closest to their selves in the sober moments of life, under the shadows of sorrow and loss.
In the affairs of life or of business, it is not intellect that tells so much as character, not brains so much as heart, not genius so much as self-control, patient, and discipline, regulated by judgment.
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the man who has begun to live more seriously within begins to live more simply without.  In an age of extravagance and waste, I wish I could show to the world how few the real wants of humanity are.
To regret one's errors to the point of not repeating them is true repentance.  There is nothing noble in being superior to some other man.  The True Nobility is being superior to you previous self.
 風平浪靜的大海上,每個人都是領航員。
 但是,只有陽光而無陰影,只有歡樂而無痛苦,那就不是人生。以最幸福的人的人生為例--它是一團亂麻。喪親之痛和幸福的祝願彼此相接,使我們一會兒傷心,一會兒高興,甚至死亡本身也會使生命更加可親。在人生的清醒時刻,在哀痛和傷心的陰影之下,人們與真實的自我最接近。
 在人生或者職業的各種事務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頭腦的作用不如心靈,天資不如由判斷力所約束著的自制、耐心和紀律。
 我始終相信,開始在內心生活得更嚴肅的人,也會在外表上生活得更樸素。在一個奢華浪費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類真正需要的東西是非常之少的。
悔恨自己的錯誤,而且力求不再重蹈覆轍,這才是真正的悔悟。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 

I always try to write on the principal of the iceberg. There is
seven-eights of it under water for every part that shows. Anything you
know you can eliminate and it only strengthens your iceberg. It is the
part that doesn't show.
--Ernest Hemingway, 1958
 我總試著以冰山原則寫作。水底的部分占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七。凡是你所知道的東西,都能刪去;刪去的是水底看不見的部分,是足以強化你的冰山。--海明威,1958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後之死》(Death in the Afternoon)中,第一次把文學創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學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謂的「八分之七」。前兩者是具體可見的,後兩者是寓於前兩者之中的。後來,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學作品的時候,總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為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礎。

 海明威作品列表

小說
1925
年:《春潮》(The Torrents of Spring
1926
年:《太陽依舊昇起》(或譯《妾似朝陽又照君》)The Sun Also Rises
1929年:《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
1937
年:《雖有猶無》(To Have and Have Not
1940
年:《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50
年:《渡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1952
年:《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70
年:《島之戀》(Islands in the Stream
1985
年:《伊甸園》(The Garden of Eden
1999
年:《初見即真》(True At First Light
2005
年:《乞力馬扎羅下》(Under Kilimanjaro

非小說
1932
年:《午後之死》(Death in the Afternoon
1935
年:《非洲的青山》(Green Hills of Africa
1962
年:《Hemingway, The Wild Years
1964
年:《流動的饗宴》(A Moveable Feast
1967
年:《By-Line: Ernest Hemingway
1970
年:《Ernest Hemingway: Cub Reporter
1981
年:《Ernest Hemingway Selected Letters 1917-1961
1985
年:《危險夏日》(The Dangerous Summer
1985
年:《Dateline: Toronto

短篇小說集
1923
年:《三個故事和十首詩》(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
1925
年:《雨中的貓》(Cat in the Rain
1925
年:《在我們的時代裡》(In Our Time
1927
年:《沒有女人的男人》(Men Without Women
1932
年:《乞力馬扎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1933
年:《勝者一無所獲》(Winner Take Nothing
1938
年:《第五縱隊與49個故事》(The Fifth Column and the First Forty-Nine Stories
1972
年:《尼克亞當斯故事集》(The Nick Adams Stories
1987
年:《海明威短篇故事全集》(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
1995
年:《海明威故事選集》(Everyman's Library: The Collected Stories

其他關於海明威的著作或電影: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The Paris Wife

 「我多希望在還只愛她一個人的時候就死去。」海明威口中這個「她」的故事,獻給所有義無反顧為愛燃燒的世間女子
 巴黎賦予海明威的靈感成就了《旭日依舊東升》這部小說,海明威在日後更有散文集《流動的饗宴》回溯這段難以忘懷的巴黎歲月。但兩本書都遺忘了一位在海明威生命中留下深刻刻痕的女子──海明威的巴黎妻子,是海明威最初的愛戀,是時移事往無數年後,海明威在自殺前仍想說上最後一次話的對象。
 海德莉,一個過著幽閉生活的二十八歲女子,像個老處女般寄居在姊姊家,看著昔日同儕或結婚成家,或謀職立業,過屬於她們的日子,做自己的事也犯自己的錯。而她卻活在童年意外與父親自殺的陰影之下,在家人的過度保護中寸步難行。渴望掙脫,卻無一技之長可賴以脫離困局。腳上沒有纏足,卻走不出家門去。
 這樣的一名女子,遇上了日後將在美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海明威。這個當時還沒沒無聞、一樣活在父親自殺陰影之下的年輕窮小子,讓海德莉向來蒼白的人生幻化出炫目的色彩。愛情把海德莉的腳步帶往新的城市,婚姻則把她帶往全然陌生的國度。
 海德莉跟隨懷抱著文學大志的海明威前往文人薈萃的巴黎,陪著他四處投石問路,與葛楚.史坦、艾茲拉.龐德、費滋傑羅等日後無不成為經典大師的人物相交甚篤,並成為當時風起雲湧的藝文團體裡的黃金佳偶。
 在放恣不羈的巴黎氣息中,在才子佳人環繞、文人墨客相互較勁的環境裡,海明威努力尋找讓自己名留青史的聲音。他將自己和海德莉及一群朋友豐富而狂烈的生活寫進小說裡,成就了《旭日依舊東升》,之後更有散文集《流動的饗宴》回溯這段巴黎歲月。然而,隨著機會一個個到來、名氣日漸水漲船高,海明威對一眾文壇好友,甚至是對海德莉這位糟糠之妻,逐漸有了不同的眼光和態度。海德莉身為妻子的角色也變得更具挑戰性,但義無反顧的她仍努力地忠於這份刻骨銘心的愛情。她深切地意識到,巴黎成就了他的事業,卻彷彿要奪走她的愛情。到頭來,他們終究還是面臨了一場會讓他們的奮鬥目標徹底崩解的危機。
 在海德莉的故事中,你將讀到世紀文豪海明威不為人知的面向,更將與海德莉一同經歷愛情裡的疑懼、擺盪、背叛。這是一個平凡女子的人生淬鍊與激烈蛻變,更是翻遍文學史也讀不到的哀婉篇章。
電影《戀上海明威》:敘述海明威與戰地記者瑪莎葛宏間的情感糾葛。由妮可基嫚與克里夫歐文主演。

電影《永遠愛你》
 由金獎導演李察艾登堡祿執導,珊卓布拉克與克里斯歐唐納主演,改編自真人真事,記述少年海明威與愛格妮范考斯基的秘密戀情,當時海明威18歲,范考斯基26歲。范考斯基是一位護士,兩人於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相識相戀,海明威以她為本寫下傳世名作《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塑造了《戰地春夢》裡的烽火佳人凱瑟琳巴克利。然而,凱瑟琳的原型身分一直成謎,直到1961 年海明威自殺後,他的兄弟為文追憶,才在文章中公開謎底。 

 十年後,一位學者麥可雷諾在佛羅里達專訪愛格妮范考斯基,寫成第一本《戰地春夢》的研究專書──《海明威的第一次大戰》(Hemingway's First War),揭露了這本小說的自傳性。而直到海明威的戰爭同袍亨利維拉與詹姆斯納格出版了《海明威的戰火戀情》,這段往事全貌才浮現。 

 麥肯奇艾斯汀飾演《永遠愛你》片中的亨利維拉,維拉後來成了外交使節,1918年時他亦曾參加紅十字會,到義大利開救護車。他因虐疾與黃疸病,到米蘭的紅十字會醫院就醫,與院中的海明威成為知交。當時院中有很多人喜歡愛格尼,維拉也不例外。但是有一天下午,他看到海明威握著愛格尼的手,他就知道,自己輸給海明威了。海明威死後不久,維拉與愛格妮恢復來往。愛格妮希望死後能跟父母、外祖父母葬在退伍軍人公墓,維拉靠著自己在公家機關的人脈,為她實現了這個願望。 

 1984年,愛格妮范考斯基在首都華盛頓下葬,現場並有六人儀隊,以表揚她在紅十字會所做的貢獻。為表謝忱,愛格妮的丈夫將她在大戰期間寫的日記送給維拉。維拉集結了她寫給海明威的信,及海明威從義大利寫回家的信,經研究海明威的學者詹姆斯納格檢視後,於1989年出版。1996年終於在李察艾登保祿奔走下,結合克里斯歐唐納與珊卓布拉克推出這部《永遠愛你》。

三國因:(陳中水老師補充)
 故事出自明朝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的第三十一卷《鬧陰司司馬貌斷獄》,其中大意是在替三國人物找出前世,以說明善惡果報、天理循環之事。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李榮春文學館.五月《懷母》」徵文辦法

書寫.懷母

  最初離開母親的就是那根拐杖,本來跟母親是寸步不離的,後來母親自己一步也走不動了。許多年它一直是母親走動唯一的支柱,畢竟不得不割愛,把它丟下一邊了。
 接著便是那隻馬桶。現在白羽扇也掉落了,這是最後的了。母親最後僅存的這一點力氣也消失了,母親自己已經沒有辦法再拿它了。 
                     ──李榮春‧《懷母》

  你有多久不曾跟母親說「我愛妳」、「謝謝妳!」、「對不起,我讓妳擔心了」,或者「老媽,我好想妳!」?
  我們長大了,媽媽轉眼被我們催老了,少女的青春年華,在養育兒女的歲月裡,漸漸消逝。
  我們習慣在部落格、臉書、網頁發文分享吃喝玩樂,生活中開心的、不開心的點滴照片,卻好久好久不曾完整寫過一篇文章,只專注為了母親而寫。

  「母親」是李榮春文學中最重要的主題,也是他安身立命的生命重心。母親黃針女士過世後,他以倒敘手法寫下感人的中篇小說《懷母》。透過書寫,將對母親綿長的思念,寄託在文字之中。
  今年五月,「李榮春文學館.五月《懷母》」系列活動,我們想為媽媽們在「李榮春文學館」舉辦一場特展,自「書寫.懷母」出發,邀集大眾一同書寫母親,徵求文字與相片稿件,記錄每一位母親的身影以及你對母親的愛。


徵文時間:即日起至2014415日止
徵文對象:凡具中華民國國籍之一般大眾
徵稿內容:(以下三項均為必要內容)
(一)文章:散文體為主,文章標題自訂。字數3003000字(含標點符號)
以下徵文主題可任選其一,或綜合兩項以上書寫:
1.      懷母:思念已不在身邊的母親
2.      我的母親:關於母親的大小事
3.      對母親的懺悔告白
4.      對母親的感謝
(二)相片:請附一張母親的照片、或與母親合影相片電子檔,並附100字內關於母親的簡短介紹(繕打於投稿人資料表內),可節錄自投稿文章全文,或另行書寫。
(三)投稿人資料表請務必填妥各相關欄位。
投稿方式:文章及投稿人資料表以Word電子檔、照片以JPG檔,於2014415日前寄送至電子信箱 leeliterature@gmail.com
入選文稿刊登:
(一)入選文章全文與影像,將在20145月份陸續刊登在本部落格,及臉書「李榮春文學館」網頁中。
(二)相片與節錄文字將以平面特展型式,於李榮春文學館內展出。
(三)入選者並將獲贈紀念禮品一份。

這不是一場徵文競賽。
  如投稿作品與影像照片能明顯辨識與主題範圍相關,且無違反善良風俗,符合上述格式或規定,並檢附齊全資料者,均可選入。
這不是作文批改。
  我們相信作者書寫的語意均是個人創作風格的一部分。但為求文字流暢度及各篇文章格式統一之必要考量,主辦單位有酌以潤飾參賽文稿內容之權利,文章修改原則以明顯的錯字或標點符號修正為主,其餘作者原意均予以保留。
其他注意事項:
  所有投稿作品參加活動者,需同意無償授予主辦單位用於教育性質之利用推廣,主辦單位擁有不同形式發行之權力,亦得以用任何形式推廣、保存、轉載、發行,不再另付酬勞、版稅及任何費用。
  主辦單位保有修改、變更或暫停本活動之權利,本實施辦法如有未盡事宜,得經主辦單位決議修改公布之。
主辦單位:李榮春文學館
  電子信箱:leeliterature@gmail.com
  電話:03-977-3126地址:宜蘭縣頭城鎮開蘭舊路4

~~今年五月,讓我們一起寫一篇關於母親的文章,不是作業,也沒有目的,就只為了她~~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李榮春文學館.2014年2月活動表


海明威簡單的寫作語言,與文字背後的精神,震撼了世界文壇。
二月份的讀書會,我們一起讀海明威《老人與海》,透過海明威的書,將打開我們對美國近代文學的視野。

與一條大魚奮戰到底。
與鯊堡監獄及官僚長期對抗的戰役。
與理查帕克在海上漂流的奇幻之旅。
以及一場需要無比勇氣與毅力的人生拳擊賽。

過完年了,這個月,我們來談堅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