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後,冬衣才能真正收起來。
「端午節已經過了幾天,是盛夏的時節了。約末下午四點多鐘光景,天氣並不覺得怎麼熱。太陽這時又隱入雲層;看著周圍遠近蒼翠的自然,真會令人覺得春天彷彿仍然停留人間,姍姍未曾逝去似的。沿路兩旁稻子,還是一片綠油油。」--《懷母》
「端午節過去半個月,農曆五月二十日下午一點鐘,母親終於溘然長逝。」--〈魏神父〉
李榮春習慣重複改寫作品,《鄉愁》被認為是《八十大壽》的另一版本。
關於端午節,《鄉愁》裡有一段摻雜著童年與父親的回憶......
《鄉愁》第179頁。
他沿著這邊溪畔,走過土地公廟後,便到青雲路來了。獨自朝南慢慢地躑躅著過來。左邊一片水田一直綿延到海濱。
在朦朧的月光下,他看到的彷彿是一副賽龍舟的景象,這青雲路原是烏石港岸,在炎陽下擠滿著觀眾,每一個人手裡一把扇,悠揚地搧著,那扇上還題詩,男女老幼,莫不一齊把視線集中在龍船,那時他也擠在觀眾之中,而且站在一隻條凳上面,胸前懸著小兔子、小猴子,一陣陣撲鼻的香氣,一到端午節母親便用著顏色鮮艷的碎布,給他縫成這些小兔子、小猴子,裡面都裝著香。
還有白米磨成粉漿捏成的兔子、猴子、豬、牛、鴨、母雞和小雞,母親什麼都會做,做得很像,多好玩,往往玩著半天,還捨不得吃。所以一到端午節,他就要高興得不得了。
這些童年的記憶,現在想起來就像夢,像幻景。
這裡在一百多年前原是一個天然良港,後來漸漸淤塞,終於半天豪雨,一陣山洪,滄海桑田,現在這些童年的往蹟,只能在記憶裡去追尋,而展現在眼前的已是一片水田。
噢!童年、童年,那時全不懂得會有什麼生老病死,更不曉得有什麼悲歡離合,那時真像活在天國,認為一切都是永恆的。
還記得有一個正像這樣有月亮的晚上,父親由船裝回來很多陶器、硿、小爐子、小碗、碗公、土鍋,還有許多木製鍋蓋子,一起都出在港畔;第二天一早大哥便用筐子一擔一擔挑回來,他和榮芳都用手搬著,搬了一整天,直到月亮出來還沒有搬完,榮德和母親也一起幫著搬。父親在世時所能記得的就只有這一點......
噢,還有,父親曾把自己抬在肩頭,那時坐在父親肩上覺得就很高,很高,一邊讓自己摸著門眉,那時只能爬在地上摸著雞屎,忽而摸得那麼高那是很高興,看到天上的彩雲、月亮,好像都會喚起無限嚮往的記憶。
父親還曾把自己拋高,那時心裡實在很怕會跌下,但父親忙又把自己接住了,而且兩人都笑起來。那時自己都還不會走路,不會說話,還很小、很小,但話已聽懂了,母親在一旁說:「你別把他拋得這麼高,措手掉下來怎麼辦?」
「不會的。」父親說。
「這樣孩子也要給你嚇壞了!」
「你看,他笑得這麼高興,一點也不怕!」父親說著邊又把他向空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