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小鎮醫生與他的小說家伯父 --我與李榮春文學的生命交流(三之三)

文.謝易霖/筆名「一靈」、《歪仔歪》詩社詩人、慈心華德福教師
本文為筆者就讀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博士班96年第 2學期台灣現代小說專題研究期末報告,指導教授尉天驄先生。

姪之間

我常覺得自己處於或見證另種交流,那是文學心靈之間的交流,而其中一道溫暖的流潮,是往來於李榮春與李鏡明這對叔姪間,平日與李醫師的談話和李榮春的作品自可構成這流動,而在《李榮春的文學世界》一書,可以見到另一形諸文字的浪潮。更可賞玩,放置心中咀嚼,透過此書很快地可進入李榮春生平,閱讀之時,若已先讀過李榮春小說,會有著人物傳記與文學虛構交映的特出感受。書分三部分:第一部份是李榮春先生在《文友通訊》時期與鍾肇政、陳有仁、鍾理和等人的書信往來第二部分是關於李榮春先生作品的評論;第三部份則為李榮春的生平年表及附錄二篇。文友通信與評論自有價值,而我特別愛讀附錄,這是忘年交李鏡明先生所書,內容是他整理榮春先生遺著時的所思所感。說是為了解李榮春而讀,實則也閱讀了書寫者李鏡明。
閱讀李榮春可感到生命之真誠,而聽李醫師講李榮春行止,讀李醫師寫李榮春,則感「真誠的交流」,這正是生命間的流動。或許當李醫師說起往事,說起他的四伯,他的四伯對他的影響,合併李醫師自己的想法,在這樣交織的生命故事當中,話語與李榮春作品交互指涉,互為文本,拉大了理解的時空,則李榮春「唯有絕對地孤獨才能聽得到的心靈聲音」(彭瑞金〈殉道者言──評介李榮春的文學遺書《懷母》〉)有了共鳴空間。
  尉老師在課堂上常發的憂心,關於文學與「誠」。現代人崇尚捷徑、短線操作,什麼都要速成李榮春奉上一生歲月文學,用修理腳踏車手寫字,賺稿紙以肩擔、磨砂石換一日兩餐,以六十年換得兩百萬字文學作品。用無用之用來換尊嚴。李榮春,我們該怎麼看他?可以怎麼談他?仍是在歪仔歪第五期,詩友張繼琳說「他的忍受不如說是忍辱。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目標,人生追求的理想與意義。」作為堅持的生命,精神本身就值得當作榜樣。這榜樣頭一個薰陶的,正是李鏡明。若讀一九九七年六月到九月間李鏡明給錢鴻鈞的信件,必可感受到那種深刻情感。例如一九九七年七月十四日:
  「寫」、「寫」、「寫」我的內心常常有這一股衝動,確實,寫作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寫的時候,內心就安靜下來,面對自己,像是一位自在的國王擁有了一切,寫的時候,也是唯一讓我找到了生存暫時的定位。啊!生命有時真讓我感到多麼無奈,甚至虛無。
[…]
對了,我又想起了榮春生前一再說的話:「『謙卑』、『謙卑』,絕不能自滿、驕傲」,隨著歲月的增長,我愈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我同意絕然的謙卑,是一切力量的源頭……
  前述所引彭瑞金對李榮春作品的定調,正是透過李榮春與李鏡明的交流來闡發
「從他與姪兒李鏡明的對話中:『寫作貴在真誠及赤子之心』、『作家要有擁抱全人類的胸襟和氣吞山河的氣概』,我發現李榮春雖習慣以全知觀點,把自己抽離到旁觀者的位置來寫『故事』。但事實上是把寫作者的人格無限放大,展現了『我』的絕對自尊和自信,即使像隱藏在小說背後的『我』是一介『庶民』,但『我』生命中的一切,只要真誠地坦露出來,就是文學。」(彭瑞金〈李榮春全集序〉)
李醫師在李榮春身後,致力於推廣他的文學,而與文友的書信,讀來深覺其真而倍覺感動,甚至可以說,帶來啟示:
  ……「真誠」的創意態度實足以彌補語言能力所遭受的困擾。我生平患了許多的錯和虛榮心,致未能在伯父生前對其努力給予肯定及尊嚴,而這些正是伯父晚年孜孜以求的。我誤以為一位作家辛苦一生,不能改善、精緻自己的生活,「這些作品,看它何用」,而忽視了四伯父創作環境的艱難及寂寞,而這種寂寞正是焠鍊作品的烈火,我又誤以為四伯父懵懵懂懂,不善交際,缺乏現實生活的歷練,而忽視了他那寬廣的內心世界及真誠的心靈……(李鏡明〈關於李榮春的短篇小說〉收於《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聯想到顧爾德,可能是最有孤絕感的鋼琴家
Glenn Gould,1932-1982.資料來源:網路
1964,顧爾德放棄了音樂會演奏生涯開始在各廣播節目出現他認為應該藉著技創造最完美的作品,他反對演奏的虛假傳統。顧爾德希望人們以超越時間及一切先驗知識的觀點來評價他的演奏。在錄音室裡進行剪輯;然而,對一般的演奏家而言,錄音室演奏是可怕的事情,因缺乏觀眾迴響與掌聲激勵。那是沒有回應的世界,得與自己,與世界孤絕相處。只是,顧爾德孤絕是被世人關注的,而李榮春的孤絕至今仍不見得被理解。
想到已故世的作家李潼與李榮春的遇合。李潼離開人世後,我和甫自國中退休的陳黎、以及邱上林與林宜澐幾位先生們,舉杯遙祭,李潼大半歲月奉獻給蘭陽平原。有次,李潼拜訪李榮春,為他拍照,因為榮春先生作品極富自傳色彩,他就趁早春時節,與他回到若干小說場景留影,這是文學晚輩的心意。李潼在聯副發表的文章,記下那日種種,他老先生不發一語,寫著一行人經過他筆下描神的頭城,有些時間留住了。據聞,當作家李潼在李榮春生前僅剩的半個月採訪攝影,而他非常訝異,居然沒有一個鄉人和他打招呼。其實,有何可詫異的呢?浪湧不已,時光中留下什麼?(見89.6.17聯副,收於《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李潼,1953-2004.資料來源:網路
李榮春走了,不久,李潼也走了。
  總有一些人,彷彿他們的存在就是來啟示你的,而不是讓你測試。又是一些人,呈現堅定、擇善固執人格,拒絕喧嘩吞沒,拒絕迷失於紅塵。人生不滿百,卻也有數萬日月的重出重沒。你有心靜時候,更有瞬息萬變的,無法把捉的念頭。我總覺得在談起李榮春時,李醫師也談到他自己,對世俗打滾、名利追求的那個「我」,不無悔罪。整理四伯遺作且促其為世人認識,或者是他的「Confessionum」,此即:宣教、悔罪。而作為閱聽人,我在跨越世代與生死的交流中,也得到洗禮。鏡明先生對他四伯的說明,或許也是他自己的寫照,他身處在相對偏僻的蘭陽平,對著世界思潮有著瘋狂的追求,對著理想有著懷抱,而對於文學,也有著天真的熱情。這也或許是四伯李榮春留給他的吧。
我想過,在李鏡明整理李榮春稿件,閱讀、繕打之時,他在夜經過李榮春的人生道路,李榮春經過的夜晚,重新為這個姪兒穿戴靈魂。李榮春留下什麼?留下來的是這些──文學──那一生的精神勞動,還有「記憶」,以及鼓勵了人們,為繼起心靈洗禮的──他對文學生命的「誠意」。正如李鏡明為〈懷母〉作解人時,有這樣的心得
「這些日子,當我整理他的遺作時。每每掩卷深思,想著為何他有這般的能耐,到底這股信心、活力從何而來?」(李鏡明〈懷母──人子的告白〉)
互動,除了姪兒留下文字,還有談話時自然流露的情感,或是談話後告別,送行前,他總會說:「我的四伯……」彷彿由與李鏡明的交往,我仍能深切感受位「海角歸人,他的那種寂寞,孤獨與高貴。以及因為單純的心帶來的不凡人生……或者,讀讀他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九日給錢鴻鈞的信:
好友!
昨夜我又興奮得睡不著了,我真想對榮春說:「四伯!我對你講,你是天才,你的努力完全沒有白費,每一次讀你的作品,每一次有不同的感受和情趣,這誠如你生前所講的,一點也沒錯。昨晚入睡前,隨意翻閱《洋樓芳夢》,一下子就被動人的內容再感動著。你寫羅慶,這一位純真、乾淨的靈魂,他就是你,全身瀰漫著一股為文學藝術,堅苦卓絕,奮鬥不懈的精神,非常的傳神感人,這種精神,是人類在苦難的人生中,唯一生存下去的支撐力量,難怪我每次讀他,好像,會有一股力量,在我的周身活動,令我熱血澎湃。」
我很能認同李鏡明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四日寫給錢鴻均先生的信:「……其實,就其一生的行誼來看,榮春對文學和生活的虔誠,本身就是『藝術』。」這樣的生命太傳奇了。茲以李鏡明先生〈我的四伯──挑戰命運和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李榮春先生〉全文寫下了他與四伯李榮春的生活,與同樣收錄於《李榮春的文學世界》一書中,李鏡明所寫〈夢迴和平港〉相互輝映。最後,我想以這段作為結尾:
……最遺憾的是,在伯父生前沒有好好的閱讀過他的作品。長久以來我受到四伯父外表的矇蔽,比如他不知寒暑,邋遢的穿著衣服。又如他毫無文飾、童心樣的熱誠。還有雖然努力創作了一生,卻一步也無法改善個人的生活窘境。在在讓我對他寫作能力產生懷疑。他曾多次提及留下一筆無窮的資產給我,還強調,即使花費半輩子都未必能夠整理得完。我暗笑他的迂腐無知,認為他寫昏了頭胡言亂語。許多次,我建議他寫一部小說,內容涵蓋了台灣近代的社會巨大變遷,他聽後也只是笑笑。他說他一身是戲,行住坐臥皆不乏寫作材料。我告訴他某某名家,文字寫得多華麗精鍊,他則對我說:寫作貴在真誠,文字其次。我始終未曾靜下心來,仔細的品嘗他的創作,錯失了和他心靈接觸的機會。
他的去世,讓我無比的傷心和懷念。但是幸運的,真正的一位品格高貴,堅苦卓絕,不懼世人眼光,勇敢抉擇自己,挑戰命運和時代的文藝工作者──
  我的四伯,李榮春先生,在他過世後,我開始認識他。
(載於《宜蘭文獻雜誌》第卅一期,一九九八年一月)

附錄:

李榮春作品
小說文本:
 李榮春《祖國與同胞》上、下冊,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12
 李榮春《海角歸人》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12
 李榮春《洋樓芳夢》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12
 李榮春《鄉愁》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12
 李榮春《懷母》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12
 李榮春《八十大壽》上、下冊,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12
 李榮春《和平街》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12
文友通訊書信、評論合輯、附錄為李榮春姪子李鏡明所作
 李榮春 彭瑞金編《李榮春的文學世界》,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12

參考書目
Pierre Hadot (1995)。《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
高天生(1994)《台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
張繼琳主編(2009)。《歪仔詩刊第五期》。宜蘭:賣田。

網路資料:全國博碩士聯合網
陳凱筑(2007)。〈以宗教經驗和大河小說標舉他的書寫《論李榮春及其小說》〉
周介玲(2012)。〈台灣作家的文學獻身之道──李榮春之藝術家成長小說研究〉
吳淑娟(2007)。〈以生命和文學共舞-李榮春自傳性小說研究〉 
沈秋蘭(2009)。 〈李榮春小說的在地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報紙資料
李潼〈前世文字債,今生償還來──為老作家李榮春的最後寫真〉,89.6.17聯副,收於《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